体育管理与经济十篇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1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管理;财经类;课程建设;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10年发展目标。落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人才是关键。当前需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体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旨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更好地分析体育经济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基本理论,并能将其同时运用于体育经济教学与科研以及体育市场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简述

  国内最早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北京体育大学。目前,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发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积极探索并建设该专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高等体育院校仍然是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天津体育学院等,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在开设相关专业;其次部分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增设了该类专业。此外,由于学校创办专业的方向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该专业创办前的对其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设定,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创办方向与模式,因此,在创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式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比如说,国内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设定为能够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则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在掌握两种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具有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类高校在基础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一致,旨在培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下的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拓展课程方面则为一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中,湖北经济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而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则大多注重于培养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且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人才。相对体育类高校将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方面,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公共必修课的建设。然而,目前财经类院校虽然在基础课程中对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普及,其交叉综合类的课程的目录也和体育类院校有很大的共同之处,但在体育技能类的课程建设方面与体育类院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技能类课程种类与数量明显少于体育类院校,因此,本文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在经济类课程、管理课程以及基础课程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是就体育类课程项目来说,相对于体育类高校,在课程种类与课程教学深度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

  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平衡专业课程构架比例,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并细化主要培养方向。其次,要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以高校为基础,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良好体育能力以及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性复合人才的培养来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类高校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建设水平及普及率,以此来提高体育领域人才的经济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间接促进体育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合理开设基础课与专业课

  首先,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体育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课程种类也相对单一,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说,其应当优化专业课程中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增加课程种类,审核课程规范性。其次,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在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上相对于体育类院校有较大的优势,但如前文所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要在优化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体育技能类课程的种类与教学深度,规范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良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最后,本文认为各体育类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可以就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定期的进行交流,如体育类高校可以向财经类高校咨询经济与管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经验,而财经类高校则可以向体育类高校咨询体育技能类专业课程的开设经验。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资助机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情况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在近二十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总体数量的增加也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贫困生的数量已经有迅速增长的势头,从1996年的几十万到1999年破百万,再到2000年的142万,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使得国家教育机构不得不紧急采取措施,试图抑制其增长。然而之后的十几年里,贫困生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到2009年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已经达到527万之多。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也在增加,1999年时,这一比例尚不达20%,而到2009年时该比例上升至23%。

  各项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和比例年年递增,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贫困生问题加以解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而言,不仅要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更要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其提供援助,在贫困生的管理上严格规范。

  (一)经济困难生管理现状

  1.经济困难生信息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正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信息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各项补助,由各学院上报到学校,再统一上报教育部门,最后进行全国汇总,这些学生信息的保存及管理如今已较为系统规范,这也是整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2.“绿色通道”的实施

  高校新生入学时一般会有“绿色通道”提供给新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对“绿色通道”的执行程度都有所提高。“绿色通道”并非摆设,而是切实起到作用的一项措施,可以帮助刚进入各高校的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新生不会因为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正常入学,同时也在开始就做好贫困生档案备案工作。

  3.经济困难生的教育成果管理

  对经济困难生实习补助后,一般会对其教育成果采取定期考核,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必须起到作用,在保证贫困生能够在校学习的前提下还要考核对贫困生的补助是否“值得”。学校在整理贫困生的资料时会将其学习成果及综合素质等记录在案,这对经济困难生的管理也起到辅助作用。

  (二)经济困难生管理尚待改善部分的建议

  1.对经济困难生实际情况的考核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庞大,要处理如此之多的学生档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档案中也不乏“作弊”现象的存在。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的学生有时会利用国家或学校对贫困生予以补助这一政策骗取补助资金,一方面由于补助人数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这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可能会使得一些真正需要补助的贫困生拿不到补助,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给予补助的机关单位的资金压力。因此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考察时,应该有更严格的取证过程,而非只是填几张表格就可成功申请,以保证补助金切实起到实际作用。

  2.勤工助学制度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贫困生都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但一些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并不完善,提供的职位和工资也不合适。首先,勤工助学职位如果只针对贫困生应该要在职位后加以标明,并在学校公告显眼处展示,让贫困生更有机会了解到这些信息。再者提供的职位应该符合学生身份,避免提出类似于一周需工作五天等学生不大可能完成的要求。最后所给工资应该适当,根据各高校所在地平均消费水平而定,避免造成贫困生花费太多时间工作而所得工资却极低的情况。

  三、资金补助体系建设

  (一)对经济困难生的资金补助现状

  1.政府和学校给予的补助

  贫困生的信息递交审核后,会进行统一管理,由上级进行补助分配,政府层面的补助是最主要的,补助的发放主要涉及财政部和教育部,各高校也有自己的补助会对本校贫困生进行发放。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年来对高校贫困生补助发放逐年增加,2009年资助总额已达369.65亿元。

  2.银行贷款支持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对各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都有相应的优惠贷款措施。为保证贫困生在校生活能正常进行,银行为贫困生提供零利率或低利率贷款,贫困生在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数额贷款的申请,毕业工作有稳定收入后再返还。

  3.奖、助学金制度

  从国家到学校院系都有奖学金及助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而言申请这些较为容易,并且该举措能激励经济困难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努力获得经济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奖励。

  (二)经济困难生资助方式改进建议

  1.对贫困生的等级进行区分

  贫困生也分一般贫困生、较困难贫困生和特困生,对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要采取有所差别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特困生最主要的应该是直接给予资金补助,在银行贷款提供额度有限时应该优先考虑这些特困生的申请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而较困难贫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则在直接资金补助上可以不用那么高,应该偏重于奖、助学金方面的补助。

  2.资助方式多样化

  在提供资助时应该适时询问贫困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帮助,是多提供兼职渠道的信息,还是组织捐助仪式等,从更多方面为贫困生提供资金补助,使得补助资金的来源更广泛,保证每个有切实需要的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资助。

  3.注重贫困生精神方面的资助

  如今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是经济支持,但其实精神支持同样非常重要,许多贫困生会羞于提出自己经济困难这一点,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各项经济资助活动时也要时刻注意其生活方面(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的变化,帮助贫困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引导贫困生及周边同学正确对待经济困难这一实际问题。

  四、总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一个常见群体,关于其教育管理和资金补助的体系建设会是我国现在和未来都要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如何积极主动帮助这个群体解决实际需求是各高校更是整个国家要长久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磊,曾贤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2]安江燕,谷忠新,刘永智,宋艳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探析[N].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3

  关键词:体育管理 经济全球化 管理体制

  从一个半世纪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叩响了知识经济大门后,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致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闭关自守,与世隔绝。传统的时空观被打破了,人类开始向“地球村”举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因此,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及社会各界对体育价值认识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各方面有可能对体育提供部分的必要支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有可能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这一趋势。在全球总体结构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育再也不可能躺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高枕无忧了。在改革浪潮冲击下,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我国现行体育管理的现状

  1.重视竞技体育成绩,忽视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由于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出于社会政治的需要,体育发展的方向出现偏差。体育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大量体育资源投入到高水平运动竞技领域。虽然我们个别运动项目水平在国际上出于领先地位,并且在29届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第一的优异成绩,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运动竞技水平和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我国体育资源毕竟有限,竞技体育占了大部分资源,用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就少之又少,所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和社会群众体育活动的场馆设施十分有限,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学生和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是竞技体育缺乏群众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出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验习惯。学生作为沟通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桥梁,在体育人口的增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滞后,这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开发也是极其不利的。

  2.重视微观管理,忽视宏观调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办体育事业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竞技体育过度管理,导致体育市场体系无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弱化政府的微观经济干预能力,强化政府的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育管理部门也要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处理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管理国际化发展环境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体育管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如: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企业等的介入都要求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经济、社会、体育运行都需遵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否则,就有可能遭到其他成员国家的抵制或惩罚。因此,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体育管理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怎样适应这种结构的改变已成中国体育管理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体育管理思想观念的挑战,因为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长期以来,旧的传统及旧的思想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许多新的思想及新的观念难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以致造成我国体育管理改革步伐较为缓慢。为此,中国体育管理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就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其次, 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体育体制的基础是社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轨方向也决定了体育体制的转轨方向。体育体制改革就是从非市场导向体制转向市场导向体制。从管理模式上看,从政府直接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过度,从资金来源看,就是要由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的重点将由支持和援助竞技体育转向面向全体人口的健身和健康。这一职能的转变将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重大的转变,更是体育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大挑战。再次,经济全球化对体育管理者素质要求也更高。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乃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以信息作为中介或相互作用手段构成的管理系统中管理者的活动。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素质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管理功效的关键。21世纪将是一个更加成熟化,更加信息化,更加合作化的新世纪。管理者的知识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基于此,要求当代体育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广泛涉猎管理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最终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驾驭当代复杂的社会体育发展系统,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体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赋予了中国体育管理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更加显现了中国体育管理对加快深化中国体育改革,进一步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以及对实现我国体育腾飞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体育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现体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上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因此,中国体育管理必须体现出时代特征。中国体育管理必须及时与国际接轨,实现体育管理的国际化。

  三、我国体育管理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政府与社会混合型管理模式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我国体育管理将采用何种模式、怎样管理已成为众人所关注,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并紧跟世界体育管理发展的潮流是非常必要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国际上体育管理可以概括为三种:政府办体育、社会办体育和政府和社会混合型管理三种模式。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也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采用一种单一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所以的问题。因此,政府与社会混合型管理模式成为首选。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社会承担事务性工作,政府与社会协会相互合作、相互协调与支持的结合性体育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政府将决策与执行分离,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浆”。具体而言,政府的侧重点在政策法规与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体育的进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体育的执行任务以及事务性工作则完全由社会承担,形成了一个统分结合、各尽所能的高效率的体育管理体制。

  2.体育管理法制化的趋势。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处于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受到严格法律保护的环境之下,而政府正式这种制度和法律框架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自199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体育法》等相关法律,为中国体育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在看到我国体育法制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清醒的认识到,体育法制建设任然是体育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将强体育法制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以法制体的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管理的一种趋势。

  3.体育管理的层次化。精兵简政,政府将权力逐步下放,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机构,将体育的发展孕育于体育市场,让市场机构发挥主导作用。中央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提升国家高水平运动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管理与财力方面向竞技体育倾斜。而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大众体育的推动上,实现了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四、结束语

  在中国已成功举办了2008年的第二奥运会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已经走出了非常重大的一步。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体育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体育要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管理体制必须要能够适应市场。同时,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我国的体育真正走向世界,与国际对话,实现我国体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何 玲、徐立功、唐 春:《浅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刘 青:《转型时期中国体育管理的发展与改 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3]程文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体育管理》,《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

  [4]贺光伟、汤起宇:《我国“三位一体”的体育管理模式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4。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4

  【关键词】 教育经济 管理学科 建设 困境 发展策略

  前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管理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规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重要性趋向中心地带。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上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教育则作为一项生产和传承知识的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加受到重视,发展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学科,由此可见,研究其发展对教育和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于1997年合并为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于1998年正式实施。从教育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到今天,从其发展历程来说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在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以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学管理学等多类学科为其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借鉴了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现象,将其运用于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现状

  1、学科独立性不强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科学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学科的地位上。首先,其学科并不是由两个和多个学科的根基衍生,而是通过强制性命令途径将学科人为的组装拼凑在一起,成为一个专业,因此其学科独立性不强;其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管理、经济三门学科,而这三个跨越较大的不同领域的学科,均有自身的学科的研究内容、体系、规范,将这些整合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之后,存在不可通的制约性,学科的互动与交流也存在内在机制缺失等问题,由此演变成学科自主性不足。最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由教育经济学科与教育管理两个较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学习,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学科的发展永远收到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学科独立性不强。

  2.学科发展不成熟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立至今,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是就学科得发展问题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表现在学科发展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学科研究失范,发展脚步较缓慢,学科研究团队的缺失等。首先,学科成立至今,大部分高校将这类学科划分到师范学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将其划分为经管学院。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上锁采取的教学模式出现失范,对学科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次,在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中,存在学科研究队伍混杂的现象,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和方向并不对口、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学科科研队伍应该具备经济、教育、管理多门学科背景,然而实际学科研究中,并没有这样全方位的人才。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策略

  1、结合多类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走多元学科教学的方向道路,创新教学方法,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出来,对科学所涉及的教育、经济、管理等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扩大交叉学科各自所占比例。首先,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并科学合理的对学科所占比例进行规划,深入进行学科调研,对现有的学科条件及环境进行审视,并对其适应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中,要合理增加经济与管理学科内容的所占比例,并且结合鲜活的案例引入教学,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的学科范式研究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规范合理的学科,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首先其学科人员要有极为规范的专业态度,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做支撑,并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两类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做一个全方位的审视,并逐步将两者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晰,进而探索经济、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构建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科知识的涵盖范围,利用多类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宽广的视觉去洞察、诠释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内在机理。

  讨论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虽然从成立至今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仍在存在学科独立性不强、学科发展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因此其发展建设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通过结合多类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的学科范式研究等方式,有效解决其目前的困境,才能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梅,陈士俊,孙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7( 2) : 64.

  [2] 沙培宁. 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 一个“媒体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2) : 31 - 33.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现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得以大力的发展,高校不断地扩招,开展更多的高校教育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虽然我国政府及高校学校不断地增加体育建设的投资,但仍旧难以改变这一现状;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设施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的情况,未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困难,更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一、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不仅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经济和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管理者之间,还未能形成较为先进的体育经济的观念,还未能认识到体育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体育经济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高校管理者只注重自身体育教育事业,未能意识到高校体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的作用被抑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好条件未能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而高校体育经济也未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落后传统经营理念阻碍了高校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落后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发展模式单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始了体育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系统性的发展制度,导致了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并且其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走上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高校的体育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隶属于体育部门管理之下,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既要联合学校又要联合体育部门,使得体育经济事业发展过于繁琐,难以形成具有条理性的管理组织,一旦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难以达到意见上的协调统一,相互之间责任不明确,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体育经济中单一的发展模式和紊乱的管理组织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资源严重浪费,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国家、政府以及高校对于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不断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然而,由于对于体育资源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不当,造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偏好,对于高校体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没有体育课程的情况下,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未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高校体育经济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经济未能进行有机的结合,闲置的体育资源未能进入经济市场中发挥其经济价值,既浪费了国家政府的资金,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体育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考验与冲击,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各种产品的推出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经济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位,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则要依靠高素质的市场经济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校中的人才多数以教育与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却极少有与经济管理相关方面的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符合,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即使走入市场,也会被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所排挤,高校体育经济难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个主要消费方向。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体育应当逐渐地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中走出来,及时地认识到体育经济的作用,将高校体育经济进行大力发展,让高校体育经济能够融入到市场中。相比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高校体育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有着难以企及的优势,通过对高校体育经济的正确认识,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高校体育经济不能只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当注重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使高校体育经济能够同时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双方共同的利益,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高校体育经济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高校体育经济事务进行及时的管理,积极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明确市场对于体育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将高校体育进行合理的规整,将富有经济价值的高校体育资源投入市场,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另外,还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通过依照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对高校体育经济进行有条理、有依据的管理,使高校体育经济与社会经济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让高校体育经济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市场的同时,也能够让高校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抓住体育经济发展机遇。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难以取代的特殊价值。相对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式来说,高校体育经济更具有教育意义,高校应当从这一方面出发,深刻地挖掘高校体育经济所具备的潜力,清晰地认识到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从人民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中寻求契合点,抓住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机遇。高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体育经济发展计划,明确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以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将高校体育经济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让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让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更多社会中的人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支撑高校教育的资金支出。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将资金收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同时注重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资源首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高校体育经济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独自存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发挥高校体育经济的社会作用,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五)大力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中体育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发现。高校体育经济的运营,也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而拥有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较为稀少,高校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体育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及普通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应当作为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主力军。通过目的明确、专业性强的培训,来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维华.关于我国发展体育经济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6.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6

  【关键词】困境出路 教学经济与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1-02

  21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中共成立近20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博士点、41个硕士点,到了2008年则增加了107个硕士点。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在飞速增加,与此同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面对着就业困难、学科制度不完善、学科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解决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就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背景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由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并列而成的一个交叉学科,其属于管理学门类,是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中的二级学科。通过分析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管理经验来看,学院的一般会与一级学科对应,系别则会与二级学科相对应。以此类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设立在公共管理学院[1]。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2.1学科内在动力不足

  进入80年代中期后,因为教育管理的队伍已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始研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体系与结构。从80年代末到现在,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仍然有很多需要进步与提升的地方[2]。学科的构建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如国家政策、研究人员等因素都会对学科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发展情况而言,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可分成权力系统模式与权威系统模式,权力驱动模式是以强制的方法,按法定意识来对规范学科的互动制度,而权威驱动模式是在原来学科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增长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思想的设定与我国政府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方面来讲,该学科是一种行政性的学科,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在动力不足。

  2.2 学科制度不完善

  作为学科制度化的一种外在条件,学科组织的表现有:在各个高校中设立相关知识讲座的职位,从而可以确保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权威性,建立相关学系、开设学科课程,确保学科知识得到应有的传承,大学应颁发相关的学位证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标准,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会,促进学科的集体知识消费性等。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学科教育水平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有许多令人质疑的地方,这种课程的设立与其隶属关系的相关做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忽略了该门学科自身的发展,阻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许多高校缺少成熟的学科文化,这对于学校培养人才与学术研究十分不利,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与学科制度化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学科地位不独立

  目前,我国教育学院中硕士较多,由此可以看出该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却是以教育学学科为基础的,就好像殖民时在西方主义之下的东方一样有着同样的地位和命运,即使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但却没有办法逃脱其被殖民的命运与地位。

  三、如何走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1.建立教育质量部级标准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想要快速的发展,当务之急要确立切合实际的相关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与管理学科的有关规范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成立以学科为向导的学术型学位与以实践为主的职业型学位。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教师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教师考试体系,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进行规范的规划与设置并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抓紧对相关教程的配备,并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学科独立,满足其教学需求,提高其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育学科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所以在这种特殊的阶段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2.配备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不再是单单念着PPT,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大量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阅读资料与专业书籍等。这些资料所能呈现的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找出问题,并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论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其创造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结:

  目前,我国在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机构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立在教育学院,小部分将该学科设立在管理学院,少数高校则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划分在经济管理学院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一系列机构,这表现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只有建立相关完善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资源、改进相关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15.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7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经济、及其自身发展等方面剖析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旨在进一步探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为政府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 前言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往往受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制度、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我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政府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 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深入研究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才能保证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对体育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权力分配方式和在一定管理制度规范、约束下展开的运行机制的总称。[2]这种管理体制是由强大的政府体育管理组织系统和我国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体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在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举国体制的这一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日渐显现。当然改革必然有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正在逐步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目前仍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由于每一种体制总目标的规定性是反映不同社会集团或全民的利益,因而这实质上是这些社会集团在这个领域中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的结果,也是其权力和利益的组织保障。[3]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体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不可能完全转变为社会型的体育管理模式,这一事实决定了政府型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型的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因此,改革不协调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型和社会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3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于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它的改革、发展都将受到政治、经济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及其自身条件的限制。

  3.1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因素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体育管理体制也不例外。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体育管理体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我国经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因此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可能完全转变为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社会型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彻底改变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变革。[4]

  3.2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治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最基本的政治背景。在目前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和向政治靠拢的现象。[5]当然我们不赞成体育成为政治的依附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改革我国现有的不协调体育管理体制也提上议事日程。

  3.3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自身因素

  中国在第28届希腊奥运会上的辉煌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得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举国体制”再一次成为体育界的焦点话题。[6]这是学者们对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内在思考与反思,同时也是对其制度本身的思索。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存在已久,产生这种体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体育管理制度却依然是规定的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进步。因此,改革也是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

  4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趋势

  4.1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原国家体委审时度势地明确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方向: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7]

  4.2 我国体育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的趋势

  政府与社会混合型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只靠市场经济作用,那么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不平衡现象,甚至在某些地区会倒退,因而政府与社团混合型管理模式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更多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得原来单纯依靠政府发展体育运动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在统管全国体育时已开始力不从心。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小区建设的日益繁荣,使得人们开始把更多的要求与期望转向社会。

  在建立新的体育管理体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调节与引导市场正常运行的经济政策。21世纪,体育的发展,其政策法规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合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预防与惩处不良的行为。[8]在这些方面不仅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化的体育管理活动中建立监督组织与监督机制,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孙汉超 秦椿林.体育管理学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75,224.

  [2] 张显军 种莉莉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2008年奥运会后改革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6.7

  [3] 许翰声 邢 瑜 周海浪 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4] 韩 冰 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年4月 第22卷第2期

  [5]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6] 王伯超 吕树庭等 举国体制视野下的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11月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8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写作毕业论文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美国NBA1997年~1998年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7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了国内的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和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据统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200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亿日元.居十大支柱产业的第六位。可以预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消费已转而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77%.德国为67%.日本是65%加拿人是50%正是这种刚性的需求给了体育经济强有力的支撑。而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市场规模还很小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只有两万多家尽管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但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0,3%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一种潜力.那么.怎样尽快地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发这种潜力,使体育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小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则是迫切需要的。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3,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O%.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9

  1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可以推动现代教育管理,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依赖,综合世界各国,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教育管理水平也比较高,而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两者也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重点对教育与经济进行投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发展。其两者直接的关系笔者总结如下:

  2教育管理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而该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才,而人才是教育管理最终的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非常快,这固然是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影响巨大,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内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经济建设前线输送了大批的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是市场的需求,可以有计划的开设各个学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管理,其经济也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所以说教育管理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未来其贡献的程度将更大。

  3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教育管理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想聘请优秀的教师,培养大批的教师团队,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都需要经济资本支持,而经济资本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体现。我国从各地教育管理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各方面的教育水平都要高一些,而经济欠发达的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则差一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管理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比较,都能够总结这一规律,要想两者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则需要从教育入手的同时,也不放松基础性的经济发展。

  4教育管理与经济可以协调发展

  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本身就不存在排斥关系,因此两者可以协调发展,通过以下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完全可以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改革之后,尤其是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很多农村孩子走向了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农村孩子有些留在城市,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有些则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减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即使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文化程度却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以职业技术相关专业和院校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应用性的人才和专业技能性人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了一批一批社会型人才,在以前中职教育模式上有了很大转变,进行理论上的深化和技能上操作上的实践。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的四分之以左右,到2005年以超出了一半许多高职在1998以前都是以中职,技校,为主。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和壮大,到2013年,规模已达到万人以上。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投资消费。现代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市场化形式的发展,形成多元化,集团化,产业链的发展。高等教育拉动消费与投资,扩招以来到2013年的十年里,累计国债投资就达到70多亿元,同时拉动各种方面体系投资达120多亿元。2007年国家鼓励私人创造民族产业。同年我们民办高校达295所,同时拉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如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地发展。

  体育管理与经济篇10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革命,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广泛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项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中小学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开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新观念应着眼世界,放眼未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德育观念,应主要包括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常常过多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在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激励、报酬方面容易被忽略,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创造价值的热情和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兼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的同时,决不容许只顾追求经济价值而践踏道德价值,不允许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畸形价值观念滋长膨胀。

  德育内容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德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地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德育内容需要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内容,以弥补市场经济引发的消极、不良的东西。在形式上更强调生动可感,避免空洞说教。根据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创新的特点,德育应向培养学生拓宽视野,锐意创新、坚定果断、经济务实的品质方面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过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纷纭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

  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强其灵活性。

  (二)由“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无论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而我们的德育管理,还几乎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管理”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实效,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标期望值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全面展开,封闭型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开放型”,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和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小的圈子,结束了从家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这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自觉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要学生学会、学好学校的“教科书”,而且还必须学会社会的“教科书”。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进行德育管理。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效果观,由“务虚”到“务实”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许多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在工作中十分讲究工作效果有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寓虚于实,出虚而实。

  德育及管理向来被认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往往被误认为是软任务,甚至曲解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对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空对空”,即所谓务虚,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没有树立德育效果观的人。认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没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必然有好的结果。岂不知,有什么样的耕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许多活动,也可能是产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与愿违的负效果。第二种是不愿树立德育效果的人。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产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他们只满足于行政式的“走过场”,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合理”的理由,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会,推卸了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第二种是缺乏正确德育效果观念的人。他们只图表面上的轰动,不求实际效果只讲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动,创新了什么活动方式,但不关心学生思想深处的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能产生虚、假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破除这些虚假德育管理观,把德育管理当做硬件,以对教育事业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责任感,由虚到实,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体制改革就要变单一的学校管理为以德育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会各行各业德育管理力量集结成整体合力,扩展中小学德育的时空范围,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格局。

  首先,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它是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长的组织保证。为此,各级领导要站在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引导、监督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次,横向联体,集结成社区教育网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用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迷惘,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舆论氛围,使当代中小学生受到激励和熏陶,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全面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分清主流与支流,提高思想“免疫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学校要突破过去德育管理封闭在校园的范围,对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综合而有效的运用,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教育为纽带,以德育基地、校外场所、家长学校、文化环境净化等方面为德育合力的主体投向,加上校内德育形成合力,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补充和强化一些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对传统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充实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爱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占领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集体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具有时代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弄清一些是非问题,克服师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既要增强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弄清作为经济法制的等价交换原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德育的内容要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历来是我党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方针、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关键就在于有无一个先进、科学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管理方法”问题,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现代化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正如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远,不断探索现代化、规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思维敏捷上下功夫。同时,在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上,把对未来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长计划、短安排,有步骤地达到目标。

  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的理解,离开了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会是盲目的、短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就此类管理是培养不出21世纪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学校对学生来说,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来源。随着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有形的精神产品运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样化、多载体的信息与学校德育遥相呼应,随时随地影响于学生,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往日渐丰富多样,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形象化、复杂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由于社会多种信息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对缩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无限扩大,德育的时空观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从社会上接收信息的情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及时调节学生与社会两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排除和防止社会上某些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强学生接收信息的自觉性、自控性,排除随意性,减少盲目性,从而获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应。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点,从他们特有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现其心灵上的“共鸣点”,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点”与“闪光点”,发挥其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诱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诱因,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体向主体,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主要标志,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仅要直接负起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能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作用,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这对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组织纪律等十分必要。总的来说,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四、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一个软任务,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对空”,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摆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体育管理与经济十篇

体育管理与经济十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2024年10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