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伪球迷”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只有足球可以在全世界掀起风潮?

从一个“伪球迷”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只有足球可以在全世界掀起风潮?

作为一个女生,我将自己对世界杯莫名其妙的热情归于我的母亲——她在怀孕时正值意大利世界杯,而我就此受到了胎教。那一年,光是预选赛就异常激烈,球迷也格外兴奋,一首“意大利之夏”在决赛后许久依然飘荡在街头巷尾。其影响之深,以至于我幼年时常喜欢跳一些扭来扭去的奇怪舞蹈,都被长辈说是跟喀麦隆队的国际球星“米拉大叔”学的。

当然,这种情感后来慢慢在向看帅哥的伪球迷扭转,而在这世界上,对世界杯真正狂热的大有人在。每逢世界杯来临前夕,足球毫无疑问都会变成一种社交辞令,甚至会瞬间改变一大群人的生活作息。有兄弟的作兄弟,有女友的作女友,即使女性在观赛者中的比例并不高,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时,腾讯显示线上观赛者中也只有23.54%的女性,且她们大多不会熬夜陪男友看球。

毋庸置疑,足球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它的内涵远远超过那片绿茵场。有人将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这种说法大多是因为它的影响范围之广、参与规模之大,已经深刻地左右了政治、经济和外交。

作为全球受众最广的两项球类运动,篮球在美国的地缘性和历史性局限曾阻碍了它像世界杯一样拓宽自己的版图,而那些动辄2米高的大个子也拉远了普通人和职业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这让NBA更像是一场美国派大秀,但从西欧到东亚再到南美,你很难找到一个国家不爱足球。

这是因为足球的表达方式,总是带有更清晰的感情色彩。除了极高的技巧、团队的战术,足球运动本身更懂得如何帮助观众延迟享乐。和进球效率极高的篮球、直接对抗性的羽毛球、网球比起来,想看到一颗好球入网,的确需要更多的耐心。要知道,有多少人在熬夜看球时眼神发直、最终睡过去,导致再一次醒过来时比分已经逆转。这种区别于快餐文化的趣味性和节奏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接近于流行艺术的精神共鸣。

足球的雅俗共赏和大众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其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这绝对称得上是一种蔓延。世界杯开幕式上,人们常能看到这句话——“足球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显然,这项运动的野心并不只是号召所有人都来玩玩那么简单,它和所有雄心勃勃的文化思潮一样,都希望弥合政治和宗教的分歧,模糊地理和语言的边界。

这一点让联合国也颇为羡慕,瑞士国家队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队员还曾经为了不影响世界杯期间的状态,放弃过斋月。然而足球的政治性并没有因为呼吁和平而消散,反之在所有国家队的正面对抗中得到了加强。

通过比赛这种直白的方式,民族主义者的心理压力得到了纾解:1998年,伊朗曾战胜美国,2002年,法国在和自己曾经的殖民地塞内加尔对战中落败,不难想象当哨声吹响时,那些曾经在历史流变中闷闷不乐的个人和集体的情绪,会达到怎样的沸点。

政治情感对足球的介入和渗透,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也时刻受到每个小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在许多联盟足球组织中工作的人都每分每秒在试图寻找某种正确性。如果我们纵观足球赛事的发展,会发现其中最大的争议点始终是性别平权问题,这个话题的重量已经和种族主义的问题平起平坐。

和跑步等运动不同,足球很容易被男性化。虽然女子足球的竞技赛事在这20年时间里已经有了进步——尤其是2001年,欧足联创办了欧洲足联女子杯之后,起码标志着一个国际赛事对女性尊重的开始。但这些进步尚不足以抵消个体感受,2017年,美国最知名的女足运动员Alex Morgan对《卫报》表示,女性足球运动员在谈新合同时,往往没有世界杯或奥运会作为筹码。2015年,国际足联将女足比赛放在人造绿茵场上更是惹恼了她。

“我们尝试平起平坐,但是每天都要这样确实让人筋疲力尽。我们的男性同胞们不需要为此抗争,有时候你会觉得有点累,因为你总是想着要证明自己,或是展示自己的价值。”Morgan说,在美国,女子足球仍在争取平权机会,但根本上,FIFA还未显示出足够的诚意,其他组织就更别提跟随。

性别不平等在足球运动受到极大欢迎的欧洲早有基础,在英格兰,足球甚至是性别政治学学界讨论的焦点。在英国这个号称人人热爱运动的足球大国里,足球有着深深的男权烙印。前水晶宫主帅Ian Holloway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赢了就是赢了,用男人的话来说,就像你晚上出门把妹,也成功把到手了。但她们有时候是大美女,有时候就长相普通。我们今天的表现也一样,虽然不是最好的正妹,但至少也坐上计程车跟她回家了,所以谢天谢地,休息然后喝杯咖啡吧。”

这是男人们在荷尔蒙迸发玩后的自我安慰,毫无悬念地和姑娘有关。然而有趣的是,英格兰的球队似乎无法摆脱这种吊儿郎当的阳刚气质,据说,英格兰人民就喜欢这种酒徒情圣的球星,比如Stan Bowles、Frank Worthington,后来又偏爱坏坏惹人爱的流氓硬汉,而中国女观众们最爱的贝克汉姆则被形容为“娘炮”。

因为需要身体的激烈碰撞,教练们时常鼓励球员们拿出男子气概,这也是绿茵场上脏话屡禁不止的缘由。前曼联教练Ron Atkinson数次出言不逊,他曾声称“女人应该待在厨房、夜店或精品店,就是不该出现在足球场。”这种言论还在当时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足球对男性权力的公开鼓动使之形成了一个独立于英国普罗大众的高压场域,在其中,女性意志几乎寸草不生。

1990年代,英国的女性球迷比例不到10%,2009年,这个数字也只有19%。她们被工具化,唯一被准入球场的机会做一个女性的足球赛特派记者,或是带儿子训练或参赛。而正如Morgan所说的那样,平权运动在这几年的足球正规赛事中的进步实在小得可怜,直到今天,女性球迷也极容易被贴上“伪球迷”的标签,男性喜欢用“越位”等技术性词汇寻找优越感,而由于足球赛的中场休息只有一次,时间少得可怜,连足球宝贝在现场较篮球比赛也是相对缺位的,她们比篮球宝贝更像大众媒体输出的营销工具。

但就算如此,足球依然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粉丝数量最庞大的运动项目。在男性意志对社会的驯化背后,则暴露出了更多世界性以及结构性的沉疴旧疾。

可以说,性别问题的本质既是生理的,也是社会的,而大多数女权主义的主张都只能试图改变后者的舆论基础。与Mary Daly、Susan Griffin等认为女性天生更有创造性的学者不同,社会建构论的支持者并不完全站在呼吁男女平等的立场上,他们认为,否认男性和女性的区别是一种政治上的幼稚病,因为社会结构需要依靠有机团结来稳定,而性别分工似乎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例如医生是男性的,护士是女性的;足球是男性的,芭蕾是女性的......基于这些分工,一个社会也有了更清晰的阶层群像。

而事实上,足球运动正是因为找到了阶级和性别、历史和政治之间的平衡点,才得以掀起全球性的文化大潮。从中世纪的社会控制工具到中产阶级运动,再到1980年代的彻底平民化,足球从权贵到工人阶级的“下放”中对阶级矛盾进行了自我消化,又在全球性的拓张中瓦解了意识形态的阻隔,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运动如它这般,体验了完整的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状态也经由时尚毫不保留地显现了出来,作为一种显性文化,时尚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团结足球运动的精神符号。正如Maura Branningan在Fashionista上撰文写道的那样:“迄今为止,足球都是最全球化的运动,在世界上一些最偏远的村庄,球迷服饰就像圣保罗、利物浦这样的大都会足球中心一样具有标志性,而高级时装和足球也有长久的关系。”

随着2018年国际足联(FIFA)世界杯(FIFA World Cup)周四在莫斯科举行,狂热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一些参与的国家。今年3月,美国男足国家队(USMNT)自1990年以来首次无缘世界杯,给冰岛和巴拿马留下了空间。而自1982年起就没有资格参加世界杯的秘鲁也将很快对阵丹麦。你几乎可以打赌,在开球前的几个月里,人们对冰岛、巴拿马和秘鲁球衣的需求会猛增。

《纽约时报》的足球特约通讯员Rory Smith说,搜集球衣是他记事起就有的习惯,因为足球球衣是孩子生意和节假日时的首选礼物,“拥有全世界各地的球队球衣很有趣。”这件事正变得和旅行时买冰箱贴一样稀松平常。

Maura Branningan同时强调,足球服削弱了它的制服感,不像美国橄榄球NFL这样的联盟,足球球衣透气、修身、也很日常。不像NFL,如果不是去看专场比赛,“路上穿NFL看起来有点弱。而篮球球衣也更适合比赛本身。”

而如今,随着俄罗斯世界杯的到来,时尚界也将人们对苏联的集体记忆挖了出来,并和消费主义混杂在一起进行贩售。据Calvert Journal报道,就2018年世界杯而言,Adidas对苏联历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俄罗斯队的主场球衣差不多是1988年苏联队经典款式的翻版。衣服为亮红色、肩上有三道杠、白色V领,最引人注目的是袖子上的宽幅白色条纹,从胸前体侧延伸到后背。左胸口有一只双头鹰,右胸口是阿迪达斯的商标。整套球衣还包括白色短裤和三色球袜,红色背景上绣有“Russia”字样。

不仅如此,Adidas还在服装以外的运动配件上下了些功夫,在5月19日就曾发售印有“Moskva”字样的彩色条纹款复古运动鞋,还专门推出了一副充满苏联记忆的守门员手套。该手套采用了黑色和橙色的颜色搭配,表面刻有获得过金球奖的苏联守门员Yashin的姓名首字母、球衣号码以及“Balloon D’Or 1963”样式的文字。

而这个苏联风潮其实从前两年已经刮起来了,俄罗斯设计师Gosha Rubchinskiy凭借着90年代的前卫美学站在了西方精英时尚的最顶端。时尚对亚文化的迷恋加速了它的发展,当然,这也受到了整个欧洲气氛的推动——那些在苏联解体后期出生的孩子到了而立之年,对确定自我身份的渴求达到了顶点。而苏联像是一个神秘的过去,它的痕迹依然入侵着欧洲人的生活,这让西欧和东欧的文化发生了交集。

生活方式网站SLEEK认为,这场对苏联时尚的追捧和俄罗斯政治话语的复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它更像是一个商业驱动的结果:对于长期球迷来说,他们对俄罗斯世界杯的关注早就开始了,而一件世界杯的衣服,则可以彰显一个球迷的血缘、教养和其他方面。

这意味着支持一个队、穿一件球衣,都将和你的信仰归属紧密相连。英国运动品牌Umbro就发现,顾客们会通过购买服装来将自己与这项运动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即使他们从来没有玩过足球。但简单地穿上一件球衣就挺开心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相当于对你周围所有人公开声明,你在感情上和身体上都与这个团队、文化和国家靠在一起。

而对于一些像秘鲁这样难得的参赛国来说,球衣也是这场比赛的合法化证明,Rory Smith称之为真实性的等级制度,“你的球衣代表了你的记忆,例如你穿的是一件1990年的英格兰世界杯球衣,那不仅意味着‘我属于这个团体’,还意味着’我在这里面有一定的资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2024年10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